2008年12月1日 星期一

11月影記























這個月忙歸忙,仍然抽空看了許多部電影,幸運的話可以砌一壺茶,看壺中的茶葉在熱水中慢慢散開,優雅地在水中浮沉,把茶杯暖暖地抱在手掌中,一氣呵成看完一部長片,但更多時候,只得把劇情擱在一旁,把手邊的雜事完成方能再次沈潛回劇情之中。

少數的片子讓我沉浸其中久久不得脫身,甚至模糊了劇情與現實。

大開眼戒(EYES WIDE SHUT)

大導史丹利庫柏力克與湯姆克魯斯(前)夫婦合作的電影。故事主角阿湯哥是個收入豐厚的醫生,他老婆妮可基嫚原來經營畫廊,有了小孩後專心在家照顧小孩。故事的衝突起於在某日的派對結束後,吸著大麻的妮可基嫚對阿湯哥吐漏了多年前她對某海軍軍官的性幻想,她提到,假如可能,甚至願意拋棄與阿湯哥的一切,與海軍軍官做愛。這段自白摧毀了阿湯哥原來對妻子的信任,在懷疑產生後,阿湯哥開始一連串的嘗試與冒險,遊走在不忠的邊緣。一旦對於婚姻或戀愛的關係產生懷疑,或不信任,可能導致一段關係的毀滅與終結,阿湯哥在一連串荒謬的經歷後,疲累地回到家忠誠地向老婆坦白一切,結尾,兩人帶著小孩在賣場挑禮物,一家三口的聖誕購物。

忠誠使彼此的關係得以持續,但是私底下,或兩人的內心裡,那種不忠的疑慮,以及被婚姻制度囚禁的性欲望,似乎正開始蠢蠢欲動。我不曉得導演心裡對於這部片的看法是什麼,但這部片結束後,導演一命嗚呼而妮可與阿湯哥的婚姻也走向句點,是不是就是這部片結尾沒有揭陋的部分?


不存在的女兒 (The memory keeper's daughter)

由暢銷書改編,劇情幾乎完全無懈可擊,很難不被感動的一部電影。





一半海水一半火焰
我承認,因為這個女主角太美了,才看完這部片的哈哈。





保持通話
沒記錯的話,改編自好萊烏的劇本,期待哪天臺灣也有這麼緊湊的類型片生產出來。



地欲解析 ANATOMIE DE L'ENFER

很有趣的題材,一個女人付錢給一個男同性戀請她在接下來的四個夜晚裡欣賞她的裸體。
導演是Catherine Breillet。記得高三偷偷從校慶的無聊場合溜到電影院時,看的就是這個導演的作品,羅曼史。還記得一群大男生,偷偷換了便服晃過電影院的櫃檯,闖進空無一人的電影院,螢幕上不斷出現女人陰部的特寫,各種尺寸的龜頭,伴隨著一群大男生為了掩飾羞澀或是興奮,此起彼落的驚呼或訕笑。





御姐玫瑰

這絕對是一部將目標顧客群放在廣大的宅男與電玩迷的電影,改編自同名遊戲,描述一個殭屍橫行的世界,如我們熟知的殭屍片,成群的殭屍張牙咧嘴地追逐人類,人類被咬過後也會變成殭屍,我倒是很懷疑這些老戲法對於影迷來說會有多大吸引力,此片有吸引力的應該是刀法高超的御姐,隨時穿著羽毛比基尼露出白晰的皮膚在剷除殭屍的畫面吧!還有露出大半漂亮乳房的麗子,身手敏捷地在殭屍群中瞄準,開槍,然後不經意抖兩下胸脯的畫面吧!

實在很佩服日本,從漫畫,動畫到電影,這麼認真地在討好宅男,實在應該說聲感謝。



2008年11月10日 星期一

003


坐在距離校門口不遠的便利商店前,穿西裝的男子點起一根煙,望著校門口靜坐著的學生,煙霧在濕冷的空氣中瀰漫著,渙散出一種北國才會有的冷冽與憂愁。我持著一杯熱咖啡,湊合著坐在他的旁邊。他推了一推眼鏡,眼睛直視搞學運的年輕男女,正眼沒瞧過我一下。

我忍不住用一種芭樂至極的劇情套在這位西裝男子身上,他正緬懷十餘年前那個以花命名的學生運動,他在那次的運動中慷慨激昂地對著眾人講述理想,描繪著一些公平正義,不只如此,他與當時的群眾身體力行,實踐那個想像中更美好的世界。十餘年過去,有些同伴掌握了權力,卻似乎忘記建立,在學生運動時一起描繪的,更正義的,更美好的世界。更糟的是,因為這些伙伴的墮落,十餘年前那場學生運動的顏色被污濁了,連最根本的動機都被質疑了,也成了當政者,或現實社會中那些既得利益者對於學生運動參與者最為廉價的抹黑,不需要花費太多的力氣,就可以把校門口前這群青春的臉龐抹黑成政敵黨政機器下的產物。

這些政客似乎都忘了當初年輕的激情是如何驅使他們走向政治這一條路,如何型塑連初衷出各自的政治理想。

初衷都已被各自遺忘。

這位穿著西裝的男子,比了手槍的手勢,瞄準了正在演講的大學生,口中碰碰幾聲。

他槍斃了青春的自己。




2008年10月30日 星期四

002

儘管知道女子在這島嶼只是短暫地停留,但她在海邊遠眺的那一刻,卻使我聯想到永恆的美。

美感的來源是複雜的,不是簡單印刷在傳單上的廣告就能塑造的,這些心懷不軌的行銷可能把產品成功地符號化成美感,讓整個島嶼的人都擠到咖啡廳,讓整個城市的人都揮汗如雨地在歷史博物館前排隊等著看米勒的畫,這些外在機制運作的越成功,越代表一個島嶼一個城市的人們缺乏內在的美感,並且極度渴望在生活中建立美感。

異國女子在海邊遠眺的一幕,輕易地觸動了我,也許這美來自於某些共同的生命經驗,我坐在稍遠的岸邊,望著海也望著女子。

我想走近說些話,但又不捨得離開眼前的景象,再者,不管說了什麼,在未來的記憶裡,恐怕都不會如眼前女子在海邊遠眺的這一幕來的深刻,所以選擇沈默。

2008年10月27日 星期一

001

"你為什麼會來到這個國家,這個城市?"
"不喜歡自己的家鄉嗎?"

"非來不可。"她訕笑似地看著我。
"我身上的一切都是非如此不可的,所有一切。"

隨後她走上舞台,燈光聚焦在她的臉龐,在店裡的工作人員上台阻止之前,她已經吐出歌聲。這時候才注意到,她藍綠色的眼睛裡的真誠,是我在這個城市遊蕩多年不曾目睹過的。

週末的酒吧依然喧囂,盡情作樂的男男女女遠遠地置身在她的歌聲之外,我看著舞台上的女子,出了神般琢磨著她的話,非如此不可地逃離家鄉,非如此不可的歌聲與眼神,非如此不可地在一個貧瘠的城市,放縱她身上的感官,全心全意浸溺在藝術之中。

在她的歌聲結束之前,我甚至還想不到自己身上有什麼是非如此不可的,大概是獨自在城市生存的磨難,學會了屈服,壓抑自己的期待,換來一點點的彈性去與這個社會應對。

沒有什麼非如此不可的,難怪靈魂聲嘶力竭了。

2008年10月18日 星期六

把憤怒還給我



2002年,我第一次聽到何勇的歌,他的"姑娘漂亮"收錄在某一張中國搖滾的合輯裡頭。同張專輯裡還收錄了鐵風箏等樂團的歌曲,當時高三的我驚訝於中國搖滾的活力與多元,當時的台灣是遠遠不及的,後來我再也找不到這張合籍,也許是被收進某人包包裡,帶到遠方去了。

同年的農曆過年前,我想我剛考完學測吧,何勇他老兄在北京家裡玩火,不曉得火太大還是怎樣,鄰居報警,何勇被送進看守所,之後在精神病院待了好一陣子。

今天不曉得為什麼,就想到他,大概是研究生生活裡,那些無謂的折磨,喚起我心中憤青的血液,找了何勇1994年<<垃圾場>>這首憤青必收錄的龐克經典來聽,聽啊聽的,煙就不自覺抽了半包。

卻怎麼也找不到<<姑娘漂亮>>這首歌,似乎也象徵了我回不去高中的那段時光。

最後找到這一兩年何勇的專訪,他胖了,早已不再是1994年那個背著吉他,像是背著一把機關槍的,四處衝撞體制的青年,和緩的眼神,似乎透露著在歷經一連串內心的折磨之後,放棄憤怒似乎是使自己不至於完全毀滅與崩解的唯一方法。

在多角形基本定理中,假使你要有一個很尖利的銳角,勢必要有其他鈍角的支持,只想要銳角,那麼是無法成為一個圖形的,想成為孤單的一個銳角,或是一個圓滿的多角形?(不曉得自己在說什麼,這是哲學。)


附上何勇的垃圾場與鐘鼓樓的歌詞與音樂:


垃圾場

我們生活的世界
就像一個垃圾場
人們就像蟲子一樣
在這裡邊你爭我搶
吃的都是良心
拉的全是思想

你能看到 你不知道
你能看到 你不知道

我們生活的世界
就像一個垃圾場
只要你活著 你就不能停止幻想
有人減肥 有人餓死沒糧
餓死沒糧 餓死沒糧 餓死沒糧

有沒有希望 有沒有希望
有沒有希望 有沒有希望



鐘鼓樓


我的家就在二環路的裏邊
這裏的人們有著那麼多的時間
 他們正在說著誰家的三長兩短
 他們正在看著你掏出什麼牌子的煙
 小飯館裏面辛勤的是外地的老鄉們
 他們的臉色像我一樣

 單車踏著落葉 看著夕陽不見
 銀錠橋再也望不清 望不清那西山
 水中的荷花 它的葉子已殘
 倒影中的月亮 在和路燈談判
 說著明兒早晨 是誰生火做飯
 說著明兒早晨 是吃油條餅干

 鐘鼓樓吸著那塵煙 任你們畫著他的臉
 你的聲音我聽不見 現在是太吵太亂
 你已經看了這麼長的時間 你怎麼還不發言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 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是誰出的題這麼的難 到處全都是正確答案

 我的家 就在二環路的裏面
 我的家 就在鐘鼓樓的這邊
 我的家 就在這個大院的裏邊
 我的家 我的家 我的家 就在這個地球的上邊

2008年10月17日 星期五

森林


忽然迎來的枝枒
遮住陽光
像落在眉間
那偶然伸張出來的小細紋
讓妳的凝視
被誤解為隱蔽的虛無

含義不明的腳步
在風的惡意中被捕抓著
有人扛著鋼琴走過
卻因為追趕不上自己的音符
而枯竭死亡

呼吸背叛了我
再次把自己暴露在
傲慢的陽光之下
"真理也是直立的嗎?" 我問
"我不曉得,
但真理只在黑暗之中跳躍 "

2008年10月15日 星期三

Before Sunrise


Before Sunrise
年代:1995
編導:Richard Linklater


再通俗不過的一部愛情電影。

關鍵字:旅行邂逅,無所不談,一見鍾情,異國戀,日落親吻,一夜情,車站送別,見面約定。

地點:火車,維也納,唱片行,橋,公車上,墓園,摩天輪,酒吧,公園,月台。

親愛的,如果你正閒著發慌著,找張白紙,,閉上眼睛仔細回想,並且寫下你曾經發生過愛情的地點,也許你還有點時間,那就順道寫下你想像中理想愛情發生的地點吧!
(愛情向來是一種事件,而不是一種狀態。)

如果躺在你白紙上的事件與地點都與上面兩列沒有一點交錯,我需要你告訴我,請來信,因為上面兩行的地點,在Richard Linklater的這部片(加上續集Before Sunset)後,大概已經成了通俗愛情片必遊之處(也許更早之前就已經是了)。

這部片有趣的是台詞與結構,台詞純粹是編劇兼導演的Richard Linklater的觀點,直接刺中現代婚姻的核心價值,與現代人對於愛情的質疑與想望。結構的部分,我想到法國電影(或怒火青春),同樣是遊蕩一夜的故事,不能否認,這樣簡單的結構激發了我某些故事的靈感,我欣賞這樣的故事,遊歷一夜後,發生或是沒有發生某些事情,夜還是過去了,愛情也許開始,也許結束了。

2008年9月9日 星期二

偽鈔風暴






偽鈔風暴
The Counterfeiters

導演: Stefan Ruzowitzky
主演: Karl Markovics, August Diehl...等
片長: 98min
年代:2008


關於電影的寫作停了一陣子,但看電影這件事情絲毫沒有停止。
這陣子看了九降風,寂寞鋼琴師,戀空,鬼肢解,靈異孤兒院,蘋果,口白人生,越獄第四季一二集,一樹梨花壓海棠(Lolita,也是羅莉這個名詞的根源),我是男生也是女生,與這一部奧地利的電影,偽鈔風暴。
儘管關於集中營的故事多到爆炸,根據歷史事實拍成的這部電影,題材仍算是很新鮮,二戰末期,德國漸居劣勢,從集中營裡挑出一批印刷工人,設計師,藝術家,送往一個特別的營區,在這個號稱黃金牢房裡,他們可以穿上西裝外套,睡在軟床上,每週甚至可以洗一次澡,目的是要這批人在短時間內偽造出大量的英鎊與美金,將之流入市面,擾亂英美國的經濟,使盟軍無法專心對付德國,這是納碎1942年開始執行的伯納計畫。
故事根據真人故事拍攝,外號薩利的主角是個偽鈔大師,因為與女人共度春宵而被逮捕,在集中營裡以爲長官畫肖像而保留了性命。後來被送到黃金牢房,成為德國偽造外幣的主要幫手,當猶太人在其他集中營被集體屠殺時,他們這群人得以住在有軟床的宿舍,聽歌劇,打乒乓球,沐浴,全是拜幫助德國製造偽鈔所賜。但也由於他們刻意地拖延製造美鈔的時間,使盟軍順利地打敗德國納碎,解救了集中營裡的猶太人。
當黃金牢房的大門被打開,這群製造偽幣的猶太工人以為他們被解救了,沒想到開門的是其它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們用乾癟的手臂撐起機關槍,不相信這群睡軟床,聽歌劇,玩乒乓的人是自己的同胞,直到他們秀出了手臂上的編號...(如果我是編劇就讓這群受盡苦難的猶太人開槍掃射幾個黃金牢房的同胞,可以增加電影的張力與神經質!哈!)
主角薩利帶著一袋英鎊默默地離開,在賭場豪賭一場,瀟灑,卻落寞地坐在石礫攤上看著海默默地喝酒,與前來搭訕的美女優雅地跳舞,結束了這部電影。

據說,這位真人真事的偽鈔大師(叫做所羅門)最後定居在阿根廷,人生晚年致力於重建經典大師的名畫...










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練習曲



練習曲

編導: 陳懷恩
主演: 東明相,楊麗音,SAYA,吳念真,胡德夫等
片長: 109min
年代: 2007



前幾天半夜重看了一次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

一直以來都很容易被誠摯的事物感動,大概因為自己沒辦法那樣真誠地生活吧!

故事很簡單,一個聾啞的年輕人阿明騎著單車,背著吉他的環島歷程。作為一個旅者,阿明不經意地走入其他人的生命旅程中,大部分時候只是靜靜地聆聽,有時沉默地讓人誤以為他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我做為一個電影的觀賞者,同時也是在人生中浮浮沉沉的旅者,偶爾懷疑其他電影裡人與人的相遇總是那麼容易?但這樣的懷疑,卻不會存在這部電影之中。阿明七天的旅程,參與了十三段的故事,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拍攝MV的導演與劇組,立陶宛女孩,國小老師的退休紀念禮物,媽祖遶境的虔誠信徒,太麻里的素人雕塑家...等。這些故事裡的人物平凡如我們,是我們在街頭巷尾偶然會擦身而過的那種,你也許不曉得住在樓下的鄰居大伯也曾經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烈火青春,也許在街上,你從沒注意過的女孩,她與你有相同的夢想。

或許是步調太快,或許是功利主義,或許是冰冷的制度,不管如何,可以舉出更多的藉口,解釋你我這樣冷漠的態度。非得把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放上了大螢幕,待在漆黑不見五指的電影院中,我們才願意認真地觀賞,接收,與感動。

青春期的我總想衝撞這個制度,總把高中與隨之而來的大學聯考視為最大的牢籠,週一到五畫分整齊的課表總讓我作噁,填鴨的考試訓練更是讓人無法呼吸,當時的我總是錯把衝撞體制的行為與英雄主義結合,與人生的叛逆反骨連結,於是撒謊,偶爾翹課,晚自習偷溜,跟警衛借野狼出去兜風,甚至搭上不知目的地的火車,夜宿台北車站,在不知名的國小洗澡過夜,像是進行一種儀式,透過流浪徹底地反抗這個體制,在自我放棄中重新追尋自我。

等到上了大學,發現沒什麼體制可以反抗了,一切你都可以自己作主,我卻慌了。一向我像是靠著反抗體制這個行為(說行為反抗體制倒是有點慚愧,畢竟我還是安安穩穩地從高中畢業,考上大學,最後居然還在念研究所),或是反抗體制這樣的思想在支撐我的自信,支撐我的價值,忽然之間,我失去了憤怒的理由,我失去了一切我賴以自覺,自信,自戀,自傲的憤怒。

像是憤青漸漸被資本化的社會消滅一樣,台北的大學生活也消滅了我心裡青春的一把火。我緬懷青春期的憤怒,但隨著狂打工維持經濟來源的大學生活,學會了低頭。慢慢地學會,在夢想被放棄與被高高舉起之間,找到一種務實的方式前進,我知道此時的我,已經不青春了,已經不像青春期的我,那麼容易開始浪漫的旅程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這句話像是在描寫著從青春期到成人之間,那種想緊緊把握某些瞬間的感覺,阿明大四,接著當兵,進入職場。我碩二,接著當兵,邁入職場。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頤和園



頤和園
Summer Palace

編導: 婁燁
主演: 郝蕾,郭曉冬等
片長: 142min
年代: 2006


"有一種東西,他會在整個夏天的夜晚像晚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他為愛情。"


因為婁燁,或多或少對這部電影多了點期待。婁燁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那樣輝芒的成就,在同為第六代導演中,電影路也不特別順遂。但他的影片總是特別對我的味,或許是詩句般的口白,愛情底下迷茫的疏離感吧。

故事背景在1989年的北京,東北來的女孩余紅到北大念中文系,她在城市裡孤獨地生活著,雜亂的女生宿舍,自由的大學風氣使的女孩們追求性的歡愉。余紅結識了隔壁寢室主修英文的李緹,李緹個性獨立自主,或許彼此有些共通性吧,很快成了好朋友。李緹的男友若古在德國念博士,在某次返台時的聚會,余紅在聚會裡認識了同系的男孩周偉,並且很快地陷入戀情。英俊的周偉當然不只吸引了余紅的關愛,許多女生也迷戀著周偉,其中,包含了李緹。在1989年的夏天,天安門事件爆發,學生放下書本,搭著貨車上了街頭革命,青春放肆地綻放,夜晚裡他們在操場聚會,抗議專制政權。那天的夜裡,周偉爬上了李緹的床,革命與激烈而開放的性愛似乎是分不開的。

在政府出手鎮壓之後,學生鳥獸散,余紅回了東北,周偉與李緹受若古的幫忙,到了德國。接下來的十年,政局漸漸開放,余紅留起一頭捲髮,由於心裡還記掛著周偉,心理上的不滿足只能靠肉體的欲望來發洩,她與許多男人做愛,往往是剛認識就展現了她的欲望,如她日記所寫:

" 周偉
為什麼我總是急於同你們
我的男孩子們做那件事?
這是因為
只有在那件事的進行中
你們才懂我是善良的
我試過多少種方法
可是最後還是確定了這個極為特殊
直接了當的方式
我以前遇到有一個,是兩個或三個異性了解我
理解我的善良與仁慈。"


而周偉,在德國倉庫工作,他計劃著有天要回中國,回重慶找余紅。他依舊參加若古的聚會,並且在若古不知情下與他的女友李緹性交,偷情。就在周偉回中國前幾天,李緹當著他們的面跳下樓自殺身亡。

回到中國的周偉,相隔近20年,與余紅再次相遇,最後兩個人卻又選擇各自離去。

這畢竟不是童話,愛情在大多數時候裡,還是留在幻想裡的那部分最為美好。時代變遷只是這部片的背景,我相信時代將影響機運,卻不怎麼信一個時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三個主角余紅,周偉,李緹自始自終都是孤獨而疏離的人,他們都不是信仰愛情的人,存在彼此間的,說是愛情,不如說是種幻像。

"我知道自己可以和他接吻
但卻不可能和他停留"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公主追殺令



公主追殺令
PRINCESSE


編導: Anders Morgenthaler
片長: 85min
年代: 2006


丹麥與日本,在這部電影裡被巧妙地連結。這是一部丹麥片,導演來自於丹麥,丹麥發音,講述的是丹麥龐大的色情工業下的故事。但動畫的風格畫風,誇張的暴力動作,人物臉部的表情特寫則是深深地受到日本動畫的影響。電影裡主角不惜一切的復仇行為,只為了贖罪與懺悔,只為了妹妹所受的汙辱而戰的精神,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武士。

丹麥與日本,龐大而且錯綜複雜的色情產業貫穿這兩個國家,但根據前年的統計,丹麥是全世界民眾幸福感最高的國家,日本則位居第九十。不同於日本對色情產業的禁止(日本禁止有償性的性行為,也因為禁止的是"正常"性行為,導致日本出現了許多繞過正常性行為的色情場所,比如SM,脫衣舞廳...等),丹麥政府對性產業的開放程度大概是身處東方國家的我們所難以想像的。在丹麥,不只是妓院合法,允許Hardcore sex的A片拍攝流通,電視台公然邀請素人在節目上做愛轉播,甚至失業單身男子,殘障男子等無法得到性滿足的弱勢族群若有需求,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政府將安排其在特定時間前往特定妓院,由政府買單。

但這樣的色情環境可以想見,對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有什麼樣負面的影響。這也是這部電影主要護衛的價值。

一對兄妹因為妹妹的任性導致父母發生車禍,而成了相依為命的孤兒。哥哥奧古斯丁承諾會照顧妹妹,妹妹克利絲汀在夜店認識了男朋友查理,查理進入兄妹倆人的生活後,很快地改變了妹妹的個性。當房東因為妹妹房間高分貝的音樂而強迫她們搬家時,查理教唆妹妹引誘房東,並拿走奧古斯丁的攝影機,拍攝妹妹與房東在樹叢做愛的情景,並以此威脅房東使他們得以繼續住下,這時,克利絲汀14歲,這成了她的第一部色情影片。之後查理成立公司Paradise Lust,將克莉斯汀推上職業的色情影星,以公主的藝名推出了好幾集色情影片,查理名利雙收,克利絲汀生下女兒米亞,因為年紀變大而流連妓院,米亞因為在妓院長大,甚至被查裡的手下性侵,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奧古斯丁或許因為參與了妹妹成為色情影星的過程而內咎,成了傳教士,總想將克莉斯汀從那樣的環境救出來。然而妹妹總是拒絕被救贖,直到因為濫用藥物而過世,奧古斯丁從妓院將米亞接回,成為其監護人。但米亞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已經不是一般純真的小女孩了。當奧古斯丁在為她洗澡,米亞試圖脫掉奧古斯丁的褲子,使奧古斯丁悲憤地流淚。當她與鄰居小孩玩扮家家酒時,脫口而出"我可以扮演妓女,每戶人家都應該有一個妓女。",甚至當著小男孩的面,脫下內褲並指使男孩躺在她身上。色情產業對姪女的影響,使奧古斯丁懺悔不已,他怪罪自己的攝影機成了克莉斯汀走向色情影星道路幫兇,他怪罪自己懦弱不敢反抗查理,終於下定決心對抗龐大的色情產業。

奧古斯丁帶著米亞前往母親克利斯汀的墓園,發現其墓園被查裡改造,數根巨大的陽具石雕聳立在克利斯汀墓園的周圍,墓誌銘上刻著"妳可以為天使張開雙腿,就如同妳為我們做的那樣"。

巨大的污辱使奧古斯丁更下定決心要摧毀克利斯汀所有的色情記錄。他帶上米亞,找上查裡的爪牙,一個個地摧毀。他扯下敵人頸間的十字架,槍林彈雨之間奇蹟似地擊倒了所有敵人。影片沒有告知奧古斯丁去哪裡學到這樣的武功的,但他的憤怒的確讓人看得大呼過癮。甚至米亞,拿著槌子用力地往曾經性侵她的索尼(有點忘了名字)胯下捶打時,讓人有點鼻酸又暢快。

米亞與奧古斯汀帶著炸彈到了查理的住處,一場大爆炸。

電影的結尾,查理西裝筆挺,到三人的墳前獻花。米亞,克利斯汀與奧古斯丁安靜地坐在海邊,臉上掛著微笑。

殺戮的終結,奧古斯丁與米亞都犧牲了生命,血光四溢的場景,說是復仇,或許更像是一場救贖,這部片或許根本不是什麼個人對抗龐大色情體系的故事,而是一個傳教士以殺戮與毀滅終結自己的罪惡的故事,畢竟片尾西裝筆挺的查理代表了色情體制仍然存在,但奧古斯丁等三人的微笑,則是代表了已經獲得內在的平靜。

在手法上,同樣是講述復仇與追殺的故事,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與追殺比爾相反的形式,追殺比爾裡有一段日本殺手的童年故事以日本漫畫呈現,而這部片裡的現在進行式都是使用卡通,講述過去時才用模糊的真人錄像呈現,恰好與追殺比爾相反。

你問我這部片的感想嗎?呵呵。大概是復仇行為與救贖之間的關聯吧!以前沒有想過這一點,但這兩者行為之間的衝突性帶來有趣的張力。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I'm not there




I'm not there


導演: Todd Haynes
編劇: Todd Haynes, Oren Moverman ...
主演: Cate Blanchett, Richard Gere, Heath Ledger, Christian Bale, Ben Whishaw, Marcus Carl Franklin...
片長: 135 min
年代: 2007



台灣翻譯片名: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

一部聚集名導與眾多重量級卡司(李察吉爾,希斯萊傑,凱特布蘭琪,貶幅俠之前的男主角克利斯汀貝爾..等)的電影,描述的是Bob Dylan戲劇性的一生,有理由不賣座嗎?為何在台灣除了影展之外找不到上映的機會,甚至連代理商都興趣缺缺?

據說好萊烏早有意將Bob Dylan的一生翻拍成電影,但已經快七十歲的Bob Dylan對劇本十分挑剔,好萊烏請來了絲絨金礦的大導演,開出了頂級的卡司,好不容易等到Bob Dylan的同意。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能理解片商的痛苦。片中扮演Bob Dylan共有六個人,不同膚色年紀,在電影裡使用不同的名字(沒有一個名字與Bob Dylan有關),甚至包含了男扮女裝的凱特布蘭琪,六個片段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穿插,甚至有些片段使用黑白處理,每個片段的基本色調也有明顯不同。

對一個只是偶爾聽聽Bob Dylan,沒看歌詞也聽不太懂他在哼什麼的偽歌迷而言,這部片給我的第一次感受就是迷惑,以及超越我邏輯能力所能組織的幻象。除了詩意的台詞(但也是偶爾才聽得懂),Bob Dylan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凱特布蘭琪的片段(讓我聯想到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以及中性頹敗的扮相面對滿桌的藥丸的笑容讓我感到嚮往外,這部片像是Todd Haynes邊嗑藥拍出的神經質夢境。

但這畢竟是贏得威尼斯評審團大獎的電影,凱特布蘭琪還成了影后,況且光是Bob Dylan,就該對這部電影多點愛。

或許是需要一點激盪的吧!我下樓買了檸檬汁,可樂跟冰塊,跟Vodka混了幾杯煞有其事的調酒,加上幾根莫名其妙,名字叫做長白山的大陸菸,重新按PLAY。恍惚迷茫之間,我似乎多懂了點這部電影。

Artist, Agitator, Poet, Fighter, Genius, Redical
Bob Dylan這個名字的確遠遠超出六個面向。

60年代初期的他,剛發行第一張個人同名專輯,專輯裡只有幾首歌屬於他的創作,大多數是向他所處的民謠圈子裡的其他歌手學來的,電影裡由黑人小孩演員扮演這個時期的Bob Dylan,帶著吉他四處流浪,在不同的鄉鎮與當地的歌手廝混唱歌。第二張專輯之後,Bob Dylan開始創作抗議歌曲,與那個時代如火如荼進行的抗議活動連結,他站上民眾的前線,一首Blowing In The Wind成為反戰歌曲的代表。

六零年代,革命的風潮不只出現在政治,音樂圈也因為搖滾樂的出現而焦躁不安。

Bob Dylan因為在某次的民謠音樂季中使用了電吉他而遭到許多原有歌迷的抨擊,被冠上叛徒的封號,經紀人剝削般地為他安排近百場的演唱會,凱特布蘭琪歇斯底里的中性扮相完美地詮釋了這個時期的Bob Dylan。

六零年代後期的Bob Dylan,因為一場車禍沉寂了一段時間,在Woodstock的一棟粉紅色房屋中休養,這期間他用簡單的錄音工具錄下許多Bootleg(我在聽這些Bootleg時常聽見非刻意錄到的狗吠聲),本片片名就是來自於一首當時的歌曲。

希斯萊傑則是扮演Bob Dylan在婚姻裡的那一面,起初的相遇,激情,美麗的戀情隨著Bob Dylan四處演唱而逐漸交惡,分離。藝術家天生的孤獨,放蕩與自我意識使他與妻子後期已無法共同生活。她們的愛情起源於越戰的開端,直到越戰停火。希斯萊傑扮演的Dylan開始對抗議歌曲存疑,他與舊友的爭執起源於他認為歌曲無法再為政治做任何貢獻了,他必須抽離。

Christian Bale則是飾演中後期的Bob Dylan,面對人生的低潮,創作瓶頸,轉而探索宗教與福音歌曲,視任何的創作為魔鬼,這些靈感將在午夜夢迴裡讓你陷入憂鬱。

最後,李察吉爾扮演的不知名先生(在電影裡,他給大家不同的假名)則是代表Dylan消失匿名之後的時期。他居住在森林的動物園裡(還有長頸鹿走過房屋的夢幻畫面),騎著馬四處找尋走丟的狗,因為政府的馬路開挖計劃要強迫遷移居住在森林動物園裡的這些人,他在群眾之中忍不住帶起面具向政府官員抗議...他的本性似乎違背了他想低調消失的意願。

片子裡許多美麗的台詞讓我印象深刻,雖然聽得懂並且記得的不多。

"Music is something can walk by itself."
"Your loyalty is not to me, but to the stars in the sky."
"Even the ghost is more than a person."

Dylan的歌曲讓我想起交工的第一張專輯...那樣真誠的聲音在這個流行音樂你他媽的難聽的時代...是給耳朵的一種親吻。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Cassandra's Dream




命運決勝點(迷失愛與罪)
Cassandra's Dream

編導: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主演: Ewan McGregor, Colin Farrell...等
片長: 108min
年代: 2007(台灣2008上映)



命運決勝點這個命名是台灣片商的策略,我猜大概是企圖要讓消費者直接聯想到2006年在台灣上映的愛情決勝點吧!但把這兩部片綁一起我覺得並沒什麼不好,總比大陸或香港的迷失愛與罪這樣詭異的命名好多了。

命運決勝點延續愛情決勝點的劇情架構,出生一般家庭的普通人為了追求財富鋌而走險的故事。即使故事老套,但寫劇本起家的伍迪艾倫總能拍出新鮮感。

一對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兄弟,父親無能賺不到錢,家庭收支全靠母親經營整型診所的的兄弟支援才能平衡,造成兩兄弟對舅舅的景仰,也造就了母親強勢,父親弱勢的家庭狀況。

電影由兄弟合資買下一艘小遊艇做為開端。

大哥Iran(Ewan McGregor飾演)有個發財夢,總在想靠投資加州的旅館致富,但卻仍在幫助父親經營生意慘澹的餐廳,他對現實感到不滿,直到邂逅了一位劇場的美女演員,自以為遇見了真愛,卻必須偽裝成事業有成的富家子弟釣馬子,因此他必須逃離父親的餐廳,對財富的渴望因為遇見真愛而更加強烈。弟弟Terry(Colin Farrell飾演)在修車廠工作,好運氣讓他偶爾享受賭博帶來的財富,直到一夜之間欠下鉅額的賭債。

兩兄弟對錢的需求使他們找上了舅舅,但沒想到舅舅並不如母親所言,他也惹上一個麻煩,他希望兩兄弟能為他殺害一個生意上的朋友。因為對錢的渴望,兩兄弟最終還是答應了。在事情結束後,舅舅承諾將分別支援大哥的旅店生意與弟弟的債務與運動用品店。

殺人前後,哥哥不斷地灌輸弟弟唯有冒險才能翻身,雖然殺人過程十分順利,但弟弟深受良心煎熬,並且有自首的打算。哥哥得知後與舅舅商量的結果是,唯有殺掉弟弟才能讓目前的生活繼續維持。哥哥邀弟弟搭遊艇出遊,並企圖在啤酒內加入大量的安眠藥製造弟弟因服藥過量而跌海身亡的假象,但哥哥臨時下不了手,與弟弟發生爭執後被意外殺死,弟弟則跳海身亡了。諷刺的是,最後的鏡頭落在兩兄弟的女朋友相伴在服飾店購物的畫面上。

不管是命運決勝點或愛情決勝點,富裕與平庸兩種生活彼此對立。電影裡,富人的生活姿態優雅,美麗的樓房,高貴的餐廳,名流聚集的派對。一般人居住在擁擠的房間,與家人一同面對桌上粗糙的食物,辛苦的工作,為錢奔忙的日子。這樣兩相對照下,大多過著一般生活的觀眾(或一般生活之下的人如我XD),都能體會到電影裡主角對瞬間致富的渴望,也就合理化為了致富殺人這樣的行為,但有趣的是,為了維持好不容易得到的富裕生活,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愛情決勝點裡的Chris Wilton不惜殺害了Scarlett Johansson飾演的性感情婦,在命運決勝點裡的哥哥與舅舅,為了維持富裕的生活而決定殺害親生的弟弟。

我反問自己,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我願意殺人嗎?哈哈,很明顯我現在的生活不夠成為殺人的誘因。那為了理想中的生活,為了難得一見的機會,我願意做什麼?同樣的誘惑是不是也存在?業者惡意倒閉,捲款逃跑,經理人內線交易,詐騙事件...這些人當時也處在同樣的心態吧。美麗的生活表面多多少少覆蓋了些骯髒的內在,還好惡魔還沒有機會誘惑我。

2008年7月30日 星期三

畢業生



畢業生
The Graduate

導演: Mike Nichols
編劇: Calder Willingham (但改編自Charles Webb 的小說)
主演: Dustin Hoffman, Anne Bancroft...等
片長: 105min
年代: 1967


今天是疲累的一天,正搜尋腦海裡的片單,有那一部適合今天的情緒時,正好看到一個長得很像達斯汀霍夫曼的股市專欄作家,就想起這位偉大的演員主演過的電影,雨人對今天來說太沉重,克拉瑪對克拉瑪又太遙遠不復記憶,那就畢業生吧!

達斯汀霍夫曼在這部片裡飾演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班哲明,出身富裕的布爾喬亞家庭,正以優秀的成績申請上某名校研究所的獎學金,前途一片光明。開場就是父母為慶祝他大學畢業而舉辦的派對,他走過喧鬧的派對,面帶靦腆,生澀地接受父母友人的恭維,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在黑暗的房間裡他帶著點落寞,他知道今天這些恭維僅僅因為順從眾人的期許而來,這些期許讓派對裡的布爾喬亞把班哲明視為同類。實際上去除了這些期許,他不曉得自己真正要什麼,對照派對裡的臉孔,他想真正地與眾不同。

就在這時,羅賓森太太闖入他的房間,帶著絕望的表情,誘惑著班哲明陷入肉慾之中。

羅賓森太太是班哲明父親生意上合夥人的太太,她臉上的表情總帶著絕望,冷漠,像是一個出賣了自己靈魂的女人,對照派對裡歡愉的布爾喬亞,她像是個局外人,一個不屬於這個圈子的人。年輕時的羅賓森太太主修藝術,因為懷孕而嫁給羅賓森先生,在多年的婚姻之後早已貌合神離,可以猜想她並不喜歡目前的生活,甚至她可能後悔年輕因懷孕嫁給羅賓森先生,儘管在物質方面得到了滿足,卻成為一個失去靈魂的女人,因而絕望,冷漠,只能在與班哲明的交合裡得到發洩。失去靈魂,代表羅賓森太太對心靈上的愉悅不再抱希望,僅僅只能追求肉體上的歡愉了。

班哲明以接受羅賓森太太的誘惑反叛了他的父母,但實際上順從的對象卻只不過是從父母轉移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罷了,他順從羅賓森太太在肉體上對他的要求,追求發洩,這種發洩來自於因為順從父母的期許,忽略自己渴望,心靈層面的缺憾,在肉體發洩之後,班哲明依然是不快樂的,因為他的心靈依然不滿足的。

直到班哲明受家人強迫與羅賓森太太的女兒尼恩約會之後,他第一次在心靈層次上與人有了交流,他十分確定對尼恩的愛。但羅賓森太太卻警告班哲明不該與尼恩發生情感,否則她會告訴尼恩她們之間的事情。

尼恩因為知道真相而搬回學校,班哲明第一次對於選擇這件事情有了強烈的感受,他做出了第一次的選擇,不再只是順從,他在尼恩的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在學校堵尼恩,甚至在尼恩與男友約會的地點出現,最後他出現在尼恩的婚禮上,他從尼恩的未婚夫手中帶走了她,甚至拔下十字架防禦,最後尼恩與他搭上一班公車逃跑。

對照60年代美國的反抗思潮,不難理解1967上映年的畢業生為何持有這些觀點。60年代的大學生大約都生於戰後的嬰兒潮,他們的成長過程不像上一代必須與戰爭,經濟大恐慌等奮戰,他們許多都成長於物質較為豐沛的家庭中,相較下,他們比起前一代更有條件反抗,更沒有負擔反抗那種單純為物質享受而存在的生活型態,他們追求靈魂的滿足。當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上了大學,美國大學生在經濟上大多已經自給自足,經濟的自給自足讓他們不必要再服從家人的期望,可以正視自己的選擇,這是這部片所鋪陳的時代背景,班哲明這個角色所代表的意義就在此。

有趣的是,眾所皆知華人社會重視教育,不吝惜任何的教育費用。在"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期許下,大多數的家長無不是一路贊助小孩子念書到24.25歲,距離米國人經濟獨立的年紀整整晚了六七年,經濟上的依賴性更造就出一個又一個不敢選擇的學生,一張一張漠然的臉孔(其中我就是一張吧呵呵)。

順從他人的期望的生活或許在短期是可以忍受的,是必要的,但可以想像整個生命過程都是在順從下生活嗎?

大多數人的不快樂並不是因為物質的不滿足,而是來自心靈層面的匱乏,對自我認識的不足。理解自己之後,如何在環境的侷限下,滿足自己的選擇行為?

很難,但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挑戰環境將是快樂的,因為順從他人期望而生活的,將如同羅賓森太太那樣絕望。

2008年7月29日 星期二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雲之彼端,約定的地方

編導: 新海誠
美術: 田澤潮
音樂: 天門
片長: 91min
年代: 2004

在一切都將毀滅的末世之際,保留著希望,即便只有一丁點的希望,都是美麗的。多年之後依然懷抱著青春期的夢想,終於拋下身邊的一切,只為了完成夢想而前進,這也是件多麼浪漫的事情。這部電影出乎意料地把這兩種情緒完美地結合,終於完成一部如詩的動畫。

故事背景建立在個虛構的歷史上,二戰後,蘇聯佔領了北海道,並以其古名蝦夷命名。從此日本南北分裂,北方由蘇聯佔領,並建立起一座神秘的塔。南方包括東京都是由美國盟軍所共同保護的領地,主角藤澤浩紀,白川拓也,澤渡左由理三人就是在南方的中學三年級生,他們屬於戰後出生的一代,雖然沒有上一代因為戰亂與家人南北分隔的痛苦,但對於隱隱騷動的邊境,與北方高高聳立著的塔,卻帶著青春期的好奇。兩個年輕的男主角對澤渡都有好感,他們承諾要組好飛機,帶澤渡一起穿越邊境,到塔的那邊去看看。但這樣的承諾與計畫,卻隨著隔年澤渡的完全失去訊息而自然而然地消逝。藤澤獨自到東京念高中,白川則是進了某科學中心研究"塔",澤渡陷入了一個夢境,這個夢境與塔有關,她被深深地困在夢境裡,孤獨地在一個毀滅的宇宙生活,但她依然記住,藤澤與白川答應要帶他去塔的那方的諾言。終於,藤則與白川重新聚在一起,為了這個諾言,他們重新打開飛機的倉庫,帶著澤渡飛上天際,拯救陷入昏迷的澤渡,與世界。

令人驚訝的不只是細膩的劇情,詩意的的對白,即使翻譯如此拙劣,我可以在陌生的日語中感受到真切的情感。青春期的夢,青春期的愛情,青春期連缺憾都如此美麗。

2008年7月28日 星期一

戀戀風塵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主演: 朱樹芬,王晶文,李天祿等
片長: 109min
年代: 1986



一部電影除了劇情之外,還是有許多故事存在的。
有些電影是在讀過劇本之後就會驚呼連連的,其曲折,結構,等於提供了電影良好的基本條件(雖然好劇本不等於能拍出好電影)。戀戀風塵不是,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在故事設定的年代中,台灣處在一個變動的經濟環境中,正從小農經濟轉化成工業社會,鄉村的青年人口遷移到都市去討生活,劣質的居住環境,拼死拼活地工作卻又盡可能地省吃儉用,把大部分掙來的錢都寄回老家,每每節慶返家,總記掛著帶上些都市的貨品給家人,父親的襯衫,母親的鞋子,弟弟的字典...等等。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片段,父執輩的青年時期可能就是這樣度過的。

林文遠與江素雲,該怎麼說,是一對青梅竹馬吧。林文遠的父親是個礦工,在礦窯裡傷了,家裡頓失經濟重心,身為長子的林文遠雖想繼續升學,卻也不得不一肩擔起掙錢的責任,初中畢業就到台北討生活。素雲晚他一年到台北,也找了一份裁縫的活幹。他們倆在台北彼此照顧,當文遠學會騎車了,騎著老闆的車,帶著素雲去添購欲送給家人的禮物,車卻被偷走了,素雲掏錢與文遠一起賠了錢;當文遠生病,素雲在他身邊整日整夜地照顧他。這樣一對青梅竹馬的情誼,卻隨著文遠到外島當兵而變質,素雲與一個郵差結了婚,文遠落寞地退伍。故事結局,文遠與阿公在家裡後院的山坡上,他靜靜聽著阿公講要變天了,要顧好蕃薯田,聽他談論種蕃薯的收成等。

再簡單不過的故事。

在經濟發生變革之前,西方的工業進入台灣或中國之前,這裡人的生活,或者說整個東方社會的生活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的,平靜如水,生命的延續在整個農業社會是很靜態的,世世代代務農,與老天爺打交道,種田養家,在這個故事裡,文遠的阿公種田,父親採礦,文遠則是從家鄉遷移到都市討生活,生命的型態在改變,越來越劇烈。但即使生命的型態再改變,在導演的鏡頭裡,處處都顯現儒家社會的情感關係,文遠與素雲間的愛情,責任遠遠多於激情,文遠總像一個頂天立地大男人(哈)般地保護素雲,或許相較之下,郵差與素雲之間反而比較像現代社會的愛情。文遠即使犧牲唸書的夢想也要一肩擔起家裡的經濟重擔,這不就是傳統的儒家社會男兒嗎?我永遠記得,當文遠到台北工作,趁著節慶返家,他的父親在飯後卡了卡煙盒,遞了根煙給文遠的那一幕,除了意味著文遠已經是個男人,更像是責任的傳承。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當素雲剛上台北謀事,帶了顆文遠父親分期付款買的手錶轉交給他,那樣的父愛,令人感到辛酸的溫馨。更不用提當素雲兵變時,文遠在兵營痛哭流涕的模樣。

這樣深刻的情感關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與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恐怕是越來越薄弱了吧。今日的我們如何可以只為蕃薯田的豐收而愉悅?大多數的時候,不是憂鬱的盛行,而是對於快樂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了。

如果有天,可以選一部片當作我的回憶的話,我會選擇戀戀風塵,因為他如詩般簡鍊,美麗。

2008年7月27日 星期日

麻將(Mahjong)




麻將
Mahjong

編導: 楊德昌
主演: 張震,唐從聖,張國柱,吳念真等。
片長: 121min
年代: 1996


如果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中,戲劇的張力來自於理想與現實之間的衝突與挫敗的話,麻將則以更戲劇的方式點出了隱藏在成人世界的偽善背後,那不堪一擊的空虛與寂寞。

故事背景是九零年代初期的台北城,正委託來自西方的廠商馬特拉公司蓋捷運,一個努力往上爬升的城市,努力國際化的城市,人人講英文,但國際化在楊德昌的鏡頭下,卻顯得諷刺。

劇情裡兩個在台灣事業有成的西方人,Ginger是賣淫(escort services)起家的紅髮女子,另外一個男人馬可則是拋棄了原來國家的女友Marthe,在這個新興的第三世界城市找到富家子女並靠此撐起設計公司的業績,直到馬可的法國女朋友殺來台灣,相較於Ginger與Mark,Marthe是相對單純的,她來台灣不為了發達,只為了單純的愛情。諷刺地,她在台灣遇到的每個人,除了綸綸之外,每個人都對她有企圖,馬可希望她回巴黎不要礙事,Ginger要利用她來賣淫,本地人紅魚想利用Marthe對他的信任與Ginger分一杯羹。

在楊德昌眼裡,外國人與台北城的關係,就像紅魚給Marthe的綽號馬特拉(也就是捷運的委託廠商)一樣,台灣人以為外國人在幫助自己國際化,外國人則認為這是個錢坑,她們就像墾荒一樣進駐第三世界國家,從其中獲利,就像馬特拉公司超收了台北四倍的費用蓋捷運一樣。

在麻將裡頭,四個主角恰好走向四種不同的道路,綸綸從頭到尾都是一個純真的孩子,他不忍心玩弄愛麗絲,也不願意將馬特拉推向火坑,他最終得到了馬特拉的愛。張震飾演的香港玩世不恭,利用自己的魅力釣女生供其他朋友發洩玩弄,最後則被一群熟女姊姊當成性發洩的工具之後大哭,或許是了解到,即使自認為冰冷不帶情感的他,肉體上與一個娼妓無異,最終徹底崩潰。小活佛則是一個從頭到尾都想騙人的傢伙。紅魚原來是這個團體的頭頭,他受騙子父親影響,學習著不帶感情地欺騙其他人,賺錢,賺錢,賺錢,卻在他最引以為傲的騙子父親帶著外遇對象自殺後徹底放棄了原有的價值,騙子父親最後期待的不再是金錢,再多的金錢也無法滿足沒有愛情的虛無,在帶著情人跑路後,帶著沒有人理解的悲哀雙雙自殺。紅魚將這些憤怒全部發洩在父親昔日的好友邱董身上,彷彿邱董是型塑他價值觀的父親般,一槍一槍,帶著嘶吼與不滿發洩在邱董的身上。

劇情裡每個主角的出場與退場都各成一個系統,前後一致地扣緊主題,主角之間又彼此驗證著故事的主題。在各自求生的冰冷城市裡,男孩們學習著成人的冷漠,虛偽,學習著成人欺騙的手段,學習著偽裝自己,武裝自己,以傷害別人追求自己的滿足,整個社會像是一場戰爭般,彼此間只有傷害,欺騙,利益的交互摻雜。在那樣的社會背景下,這是男孩成為男人的過程嗎?如果是,那這是成長過程中最大的殘忍。

2008年7月26日 星期六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
A Brighter Summer Day

導演: 楊德昌
編劇: 楊德昌,閻鴻亞, 楊順清, 賴銘堂
主演: 張震,張國柱,張翰,金士傑等
片長: 237min
年代: 1991


故事取材自一則1960年代真實的社會案件,新聞事件的主角是建國中學初中夜間部的退學生茅武,他在1961年殺死了交往一年多的女友劉敏,震驚當時的社會。導演楊德昌當時也在建國中學初中部日間部就讀,我想這個事件影響了青年時期的楊德昌,使他在相隔30年後拍出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是楊德昌最好的一部電影之一。

電影的背景約是在民國40年代的台北南區,主角小四(張震飾演)成長於公務人員的家庭內,父親是一個奉公守法的公務人員(張國柱飾演),小四的成績優異,但升初中的考試卻因為些微的分數落差,以致於只能就讀夜間部。電影就以小四父親帶著小四向學校要求複查國文成績,希望可以讓小四就讀日間部做為開端。

剛上初中,圍繞在小四身邊的,有許多小公園幫的少年。小公園幫的領導Honey因為女友小明殺害了眷村幫的頭頭紅毛,躲到台南避風頭,小公園幫頓時群龍無首。小四卻在此時在醫療室認識了小明,小明家庭貧困,四處寄人籬下,極度缺乏安全感,也因此交過許多男朋友,小四深深地被小明吸引,並因此捲入幫派之間的鬥爭。

就在小公園幫派的滑頭背叛Honey與眷村幫的山東在中山堂舉辦演唱會前夕,Honey回到了台北,帶著他結識的本省人朋友,Honey知道小四與小明彼此的情投意合,對小四很友善,小四也深深被
Honey的風采所吸引。

在演唱會的會場外,Honey被眷村幫殺害。

就在這個時候,小四的父親因為不願意配合多年好友的舞弊行為,反而遭到陷害,被帶往警備總署拘禁詢問,在多日逼寫自白書與反覆的偵訊下,受盡折磨。等他被釋放後,已經完完全全喪失了理想性,成為向現實低頭妥協的人。

兩個理想性人物的挫敗,小四又發現小明竟與自己的哥們兒小馬交往,憤怒地帶著刀欲找小馬理論,此時的他代表的是電影裡頭唯一剩下的理想性人物,他帶著刀,欲殺死小馬做為對社會的反抗。碰上了小明,小四知道小明交過許多男朋友,小四總希望可以影響她,改變她,小明卻用自己的經驗提出質疑,頓時,那種理想與現實的差距衝擊著小四,小四一刀殺死了小明。

幫派裡的少年在鬥毆鬧事裡發洩青春,這群外省少年幫派就是一個成人世界的縮影,互爭地盤,勾心鬥角,恰好與小四父親身處的官場相互對照。楊德昌的故事裡總會出現理想人物的原型,不管是少年幫派裡頭的Honey,或是主角小四的父親,都具備典型楊德昌塑造出的理想性人格,這也是影響主角小四最深刻的兩個角色。故事的重要轉折就是這兩位理想人物的身亡,挫敗,構成了小四對這個社會理想的幻滅,對愛情的幻滅,最終轉化成為憤怒。

中學生的純真理想在幫派的鬥毆爭奪之間,在學校僵硬的官僚體制下,在敵不過現實的愛情下,像一顆炸彈一樣,終於爆炸了。

鬼畜大宴會





導演&編劇:Kazuyoshi Kumakiri(熊切和嘉)
年代:1997
片長:100min
主演:Toshiyuki Sugihara Shunsuke Sawada Sumiko Mikami Shigeru Bokuda

這部電影躺在我硬碟已經有一陣子了,今天在構思一個鬼故事,特地在午夜點開了資料夾。
沒想到我一直誤會他了,這不是一部鬼片。故事背景是1970年代的日本學運,主角是一群激進的左翼學生團體,由於領導人物入獄,暫由領導的女人發號施令,組織頓時失去方向,團體的運作停擺,身為團體內唯一的女人,領導的女人以性取得團體內意見領袖的認同。所有人都在期盼領導人物的出獄,但領導卻在獄中以一片刮鬍刀結束了自己的生命。領導自殺後,團體內的人物開始以慘不忍睹的方式彼此殘害。
導演的鏡頭沒有情感,沒有畏懼地特寫被轟炸後的腦漿,被槍管直接插入射穿的陰戶,被雙手捧起的不知名的內臟,斬首後的頭顱...

逼見令人恐懼的畫面,是否能獲得快感?
當極端的暴力畫面出現的時候,似乎會更加期待性,交媾的畫面,彷彿這兩者共同服伺著人性的黑暗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