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戀戀風塵
DUST IN THE WIND
導演: 侯孝賢
編劇: 朱天文
主演: 朱樹芬,王晶文,李天祿等
片長: 109min
年代: 1986
一部電影除了劇情之外,還是有許多故事存在的。
有些電影是在讀過劇本之後就會驚呼連連的,其曲折,結構,等於提供了電影良好的基本條件(雖然好劇本不等於能拍出好電影)。戀戀風塵不是,這是一個再簡單不過的故事,在故事設定的年代中,台灣處在一個變動的經濟環境中,正從小農經濟轉化成工業社會,鄉村的青年人口遷移到都市去討生活,劣質的居住環境,拼死拼活地工作卻又盡可能地省吃儉用,把大部分掙來的錢都寄回老家,每每節慶返家,總記掛著帶上些都市的貨品給家人,父親的襯衫,母親的鞋子,弟弟的字典...等等。這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片段,父執輩的青年時期可能就是這樣度過的。
林文遠與江素雲,該怎麼說,是一對青梅竹馬吧。林文遠的父親是個礦工,在礦窯裡傷了,家裡頓失經濟重心,身為長子的林文遠雖想繼續升學,卻也不得不一肩擔起掙錢的責任,初中畢業就到台北討生活。素雲晚他一年到台北,也找了一份裁縫的活幹。他們倆在台北彼此照顧,當文遠學會騎車了,騎著老闆的車,帶著素雲去添購欲送給家人的禮物,車卻被偷走了,素雲掏錢與文遠一起賠了錢;當文遠生病,素雲在他身邊整日整夜地照顧他。這樣一對青梅竹馬的情誼,卻隨著文遠到外島當兵而變質,素雲與一個郵差結了婚,文遠落寞地退伍。故事結局,文遠與阿公在家裡後院的山坡上,他靜靜聽著阿公講要變天了,要顧好蕃薯田,聽他談論種蕃薯的收成等。
再簡單不過的故事。
在經濟發生變革之前,西方的工業進入台灣或中國之前,這裡人的生活,或者說整個東方社會的生活是沒有什麼太大的變動的,平靜如水,生命的延續在整個農業社會是很靜態的,世世代代務農,與老天爺打交道,種田養家,在這個故事裡,文遠的阿公種田,父親採礦,文遠則是從家鄉遷移到都市討生活,生命的型態在改變,越來越劇烈。但即使生命的型態再改變,在導演的鏡頭裡,處處都顯現儒家社會的情感關係,文遠與素雲間的愛情,責任遠遠多於激情,文遠總像一個頂天立地大男人(哈)般地保護素雲,或許相較之下,郵差與素雲之間反而比較像現代社會的愛情。文遠即使犧牲唸書的夢想也要一肩擔起家裡的經濟重擔,這不就是傳統的儒家社會男兒嗎?我永遠記得,當文遠到台北工作,趁著節慶返家,他的父親在飯後卡了卡煙盒,遞了根煙給文遠的那一幕,除了意味著文遠已經是個男人,更像是責任的傳承。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當素雲剛上台北謀事,帶了顆文遠父親分期付款買的手錶轉交給他,那樣的父愛,令人感到辛酸的溫馨。更不用提當素雲兵變時,文遠在兵營痛哭流涕的模樣。
這樣深刻的情感關係,隨著社會的現代化與個人主義,享樂主義,恐怕是越來越薄弱了吧。今日的我們如何可以只為蕃薯田的豐收而愉悅?大多數的時候,不是憂鬱的盛行,而是對於快樂的要求越來越嚴苛了。
如果有天,可以選一部片當作我的回憶的話,我會選擇戀戀風塵,因為他如詩般簡鍊,美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