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8月10日 星期日

練習曲



練習曲

編導: 陳懷恩
主演: 東明相,楊麗音,SAYA,吳念真,胡德夫等
片長: 109min
年代: 2007



前幾天半夜重看了一次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

一直以來都很容易被誠摯的事物感動,大概因為自己沒辦法那樣真誠地生活吧!

故事很簡單,一個聾啞的年輕人阿明騎著單車,背著吉他的環島歷程。作為一個旅者,阿明不經意地走入其他人的生命旅程中,大部分時候只是靜靜地聆聽,有時沉默地讓人誤以為他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我做為一個電影的觀賞者,同時也是在人生中浮浮沉沉的旅者,偶爾懷疑其他電影裡人與人的相遇總是那麼容易?但這樣的懷疑,卻不會存在這部電影之中。阿明七天的旅程,參與了十三段的故事,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拍攝MV的導演與劇組,立陶宛女孩,國小老師的退休紀念禮物,媽祖遶境的虔誠信徒,太麻里的素人雕塑家...等。這些故事裡的人物平凡如我們,是我們在街頭巷尾偶然會擦身而過的那種,你也許不曉得住在樓下的鄰居大伯也曾經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烈火青春,也許在街上,你從沒注意過的女孩,她與你有相同的夢想。

或許是步調太快,或許是功利主義,或許是冰冷的制度,不管如何,可以舉出更多的藉口,解釋你我這樣冷漠的態度。非得把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放上了大螢幕,待在漆黑不見五指的電影院中,我們才願意認真地觀賞,接收,與感動。

青春期的我總想衝撞這個制度,總把高中與隨之而來的大學聯考視為最大的牢籠,週一到五畫分整齊的課表總讓我作噁,填鴨的考試訓練更是讓人無法呼吸,當時的我總是錯把衝撞體制的行為與英雄主義結合,與人生的叛逆反骨連結,於是撒謊,偶爾翹課,晚自習偷溜,跟警衛借野狼出去兜風,甚至搭上不知目的地的火車,夜宿台北車站,在不知名的國小洗澡過夜,像是進行一種儀式,透過流浪徹底地反抗這個體制,在自我放棄中重新追尋自我。

等到上了大學,發現沒什麼體制可以反抗了,一切你都可以自己作主,我卻慌了。一向我像是靠著反抗體制這個行為(說行為反抗體制倒是有點慚愧,畢竟我還是安安穩穩地從高中畢業,考上大學,最後居然還在念研究所),或是反抗體制這樣的思想在支撐我的自信,支撐我的價值,忽然之間,我失去了憤怒的理由,我失去了一切我賴以自覺,自信,自戀,自傲的憤怒。

像是憤青漸漸被資本化的社會消滅一樣,台北的大學生活也消滅了我心裡青春的一把火。我緬懷青春期的憤怒,但隨著狂打工維持經濟來源的大學生活,學會了低頭。慢慢地學會,在夢想被放棄與被高高舉起之間,找到一種務實的方式前進,我知道此時的我,已經不青春了,已經不像青春期的我,那麼容易開始浪漫的旅程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這句話像是在描寫著從青春期到成人之間,那種想緊緊把握某些瞬間的感覺,阿明大四,接著當兵,進入職場。我碩二,接著當兵,邁入職場。

2008年8月4日 星期一

頤和園



頤和園
Summer Palace

編導: 婁燁
主演: 郝蕾,郭曉冬等
片長: 142min
年代: 2006


"有一種東西,他會在整個夏天的夜晚像晚風一樣突然襲來,讓你措不及防,無法安寧,與你形影相隨,揮之不去,我不知道那是什麼,只能稱他為愛情。"


因為婁燁,或多或少對這部電影多了點期待。婁燁沒有中國第五代導演那樣輝芒的成就,在同為第六代導演中,電影路也不特別順遂。但他的影片總是特別對我的味,或許是詩句般的口白,愛情底下迷茫的疏離感吧。

故事背景在1989年的北京,東北來的女孩余紅到北大念中文系,她在城市裡孤獨地生活著,雜亂的女生宿舍,自由的大學風氣使的女孩們追求性的歡愉。余紅結識了隔壁寢室主修英文的李緹,李緹個性獨立自主,或許彼此有些共通性吧,很快成了好朋友。李緹的男友若古在德國念博士,在某次返台時的聚會,余紅在聚會裡認識了同系的男孩周偉,並且很快地陷入戀情。英俊的周偉當然不只吸引了余紅的關愛,許多女生也迷戀著周偉,其中,包含了李緹。在1989年的夏天,天安門事件爆發,學生放下書本,搭著貨車上了街頭革命,青春放肆地綻放,夜晚裡他們在操場聚會,抗議專制政權。那天的夜裡,周偉爬上了李緹的床,革命與激烈而開放的性愛似乎是分不開的。

在政府出手鎮壓之後,學生鳥獸散,余紅回了東北,周偉與李緹受若古的幫忙,到了德國。接下來的十年,政局漸漸開放,余紅留起一頭捲髮,由於心裡還記掛著周偉,心理上的不滿足只能靠肉體的欲望來發洩,她與許多男人做愛,往往是剛認識就展現了她的欲望,如她日記所寫:

" 周偉
為什麼我總是急於同你們
我的男孩子們做那件事?
這是因為
只有在那件事的進行中
你們才懂我是善良的
我試過多少種方法
可是最後還是確定了這個極為特殊
直接了當的方式
我以前遇到有一個,是兩個或三個異性了解我
理解我的善良與仁慈。"


而周偉,在德國倉庫工作,他計劃著有天要回中國,回重慶找余紅。他依舊參加若古的聚會,並且在若古不知情下與他的女友李緹性交,偷情。就在周偉回中國前幾天,李緹當著他們的面跳下樓自殺身亡。

回到中國的周偉,相隔近20年,與余紅再次相遇,最後兩個人卻又選擇各自離去。

這畢竟不是童話,愛情在大多數時候裡,還是留在幻想裡的那部分最為美好。時代變遷只是這部片的背景,我相信時代將影響機運,卻不怎麼信一個時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性格,三個主角余紅,周偉,李緹自始自終都是孤獨而疏離的人,他們都不是信仰愛情的人,存在彼此間的,說是愛情,不如說是種幻像。

"我知道自己可以和他接吻
但卻不可能和他停留"

2008年8月3日 星期日

公主追殺令



公主追殺令
PRINCESSE


編導: Anders Morgenthaler
片長: 85min
年代: 2006


丹麥與日本,在這部電影裡被巧妙地連結。這是一部丹麥片,導演來自於丹麥,丹麥發音,講述的是丹麥龐大的色情工業下的故事。但動畫的風格畫風,誇張的暴力動作,人物臉部的表情特寫則是深深地受到日本動畫的影響。電影裡主角不惜一切的復仇行為,只為了贖罪與懺悔,只為了妹妹所受的汙辱而戰的精神,讓人聯想到日本的武士。

丹麥與日本,龐大而且錯綜複雜的色情產業貫穿這兩個國家,但根據前年的統計,丹麥是全世界民眾幸福感最高的國家,日本則位居第九十。不同於日本對色情產業的禁止(日本禁止有償性的性行為,也因為禁止的是"正常"性行為,導致日本出現了許多繞過正常性行為的色情場所,比如SM,脫衣舞廳...等),丹麥政府對性產業的開放程度大概是身處東方國家的我們所難以想像的。在丹麥,不只是妓院合法,允許Hardcore sex的A片拍攝流通,電視台公然邀請素人在節目上做愛轉播,甚至失業單身男子,殘障男子等無法得到性滿足的弱勢族群若有需求,可以向政府提出申請,政府將安排其在特定時間前往特定妓院,由政府買單。

但這樣的色情環境可以想見,對兒童,青少年成長的環境有什麼樣負面的影響。這也是這部電影主要護衛的價值。

一對兄妹因為妹妹的任性導致父母發生車禍,而成了相依為命的孤兒。哥哥奧古斯丁承諾會照顧妹妹,妹妹克利絲汀在夜店認識了男朋友查理,查理進入兄妹倆人的生活後,很快地改變了妹妹的個性。當房東因為妹妹房間高分貝的音樂而強迫她們搬家時,查理教唆妹妹引誘房東,並拿走奧古斯丁的攝影機,拍攝妹妹與房東在樹叢做愛的情景,並以此威脅房東使他們得以繼續住下,這時,克利絲汀14歲,這成了她的第一部色情影片。之後查理成立公司Paradise Lust,將克莉斯汀推上職業的色情影星,以公主的藝名推出了好幾集色情影片,查理名利雙收,克利絲汀生下女兒米亞,因為年紀變大而流連妓院,米亞因為在妓院長大,甚至被查裡的手下性侵,而造成了不良的影響。

奧古斯丁或許因為參與了妹妹成為色情影星的過程而內咎,成了傳教士,總想將克莉斯汀從那樣的環境救出來。然而妹妹總是拒絕被救贖,直到因為濫用藥物而過世,奧古斯丁從妓院將米亞接回,成為其監護人。但米亞受生長環境的影響,已經不是一般純真的小女孩了。當奧古斯丁在為她洗澡,米亞試圖脫掉奧古斯丁的褲子,使奧古斯丁悲憤地流淚。當她與鄰居小孩玩扮家家酒時,脫口而出"我可以扮演妓女,每戶人家都應該有一個妓女。",甚至當著小男孩的面,脫下內褲並指使男孩躺在她身上。色情產業對姪女的影響,使奧古斯丁懺悔不已,他怪罪自己的攝影機成了克莉斯汀走向色情影星道路幫兇,他怪罪自己懦弱不敢反抗查理,終於下定決心對抗龐大的色情產業。

奧古斯丁帶著米亞前往母親克利斯汀的墓園,發現其墓園被查裡改造,數根巨大的陽具石雕聳立在克利斯汀墓園的周圍,墓誌銘上刻著"妳可以為天使張開雙腿,就如同妳為我們做的那樣"。

巨大的污辱使奧古斯丁更下定決心要摧毀克利斯汀所有的色情記錄。他帶上米亞,找上查裡的爪牙,一個個地摧毀。他扯下敵人頸間的十字架,槍林彈雨之間奇蹟似地擊倒了所有敵人。影片沒有告知奧古斯丁去哪裡學到這樣的武功的,但他的憤怒的確讓人看得大呼過癮。甚至米亞,拿著槌子用力地往曾經性侵她的索尼(有點忘了名字)胯下捶打時,讓人有點鼻酸又暢快。

米亞與奧古斯汀帶著炸彈到了查理的住處,一場大爆炸。

電影的結尾,查理西裝筆挺,到三人的墳前獻花。米亞,克利斯汀與奧古斯丁安靜地坐在海邊,臉上掛著微笑。

殺戮的終結,奧古斯丁與米亞都犧牲了生命,血光四溢的場景,說是復仇,或許更像是一場救贖,這部片或許根本不是什麼個人對抗龐大色情體系的故事,而是一個傳教士以殺戮與毀滅終結自己的罪惡的故事,畢竟片尾西裝筆挺的查理代表了色情體制仍然存在,但奧古斯丁等三人的微笑,則是代表了已經獲得內在的平靜。

在手法上,同樣是講述復仇與追殺的故事,這部電影恰好採用了與追殺比爾相反的形式,追殺比爾裡有一段日本殺手的童年故事以日本漫畫呈現,而這部片裡的現在進行式都是使用卡通,講述過去時才用模糊的真人錄像呈現,恰好與追殺比爾相反。

你問我這部片的感想嗎?呵呵。大概是復仇行為與救贖之間的關聯吧!以前沒有想過這一點,但這兩者行為之間的衝突性帶來有趣的張力。

2008年8月2日 星期六

I'm not there




I'm not there


導演: Todd Haynes
編劇: Todd Haynes, Oren Moverman ...
主演: Cate Blanchett, Richard Gere, Heath Ledger, Christian Bale, Ben Whishaw, Marcus Carl Franklin...
片長: 135 min
年代: 2007



台灣翻譯片名: 巴布狄倫的七段航程。

一部聚集名導與眾多重量級卡司(李察吉爾,希斯萊傑,凱特布蘭琪,貶幅俠之前的男主角克利斯汀貝爾..等)的電影,描述的是Bob Dylan戲劇性的一生,有理由不賣座嗎?為何在台灣除了影展之外找不到上映的機會,甚至連代理商都興趣缺缺?

據說好萊烏早有意將Bob Dylan的一生翻拍成電影,但已經快七十歲的Bob Dylan對劇本十分挑剔,好萊烏請來了絲絨金礦的大導演,開出了頂級的卡司,好不容易等到Bob Dylan的同意。

第一次看這部電影時,我能理解片商的痛苦。片中扮演Bob Dylan共有六個人,不同膚色年紀,在電影裡使用不同的名字(沒有一個名字與Bob Dylan有關),甚至包含了男扮女裝的凱特布蘭琪,六個片段各自獨立卻又彼此穿插,甚至有些片段使用黑白處理,每個片段的基本色調也有明顯不同。

對一個只是偶爾聽聽Bob Dylan,沒看歌詞也聽不太懂他在哼什麼的偽歌迷而言,這部片給我的第一次感受就是迷惑,以及超越我邏輯能力所能組織的幻象。除了詩意的台詞(但也是偶爾才聽得懂),Bob Dylan一首接一首的歌曲,凱特布蘭琪的片段(讓我聯想到費里尼的八又二分之一),以及中性頹敗的扮相面對滿桌的藥丸的笑容讓我感到嚮往外,這部片像是Todd Haynes邊嗑藥拍出的神經質夢境。

但這畢竟是贏得威尼斯評審團大獎的電影,凱特布蘭琪還成了影后,況且光是Bob Dylan,就該對這部電影多點愛。

或許是需要一點激盪的吧!我下樓買了檸檬汁,可樂跟冰塊,跟Vodka混了幾杯煞有其事的調酒,加上幾根莫名其妙,名字叫做長白山的大陸菸,重新按PLAY。恍惚迷茫之間,我似乎多懂了點這部電影。

Artist, Agitator, Poet, Fighter, Genius, Redical
Bob Dylan這個名字的確遠遠超出六個面向。

60年代初期的他,剛發行第一張個人同名專輯,專輯裡只有幾首歌屬於他的創作,大多數是向他所處的民謠圈子裡的其他歌手學來的,電影裡由黑人小孩演員扮演這個時期的Bob Dylan,帶著吉他四處流浪,在不同的鄉鎮與當地的歌手廝混唱歌。第二張專輯之後,Bob Dylan開始創作抗議歌曲,與那個時代如火如荼進行的抗議活動連結,他站上民眾的前線,一首Blowing In The Wind成為反戰歌曲的代表。

六零年代,革命的風潮不只出現在政治,音樂圈也因為搖滾樂的出現而焦躁不安。

Bob Dylan因為在某次的民謠音樂季中使用了電吉他而遭到許多原有歌迷的抨擊,被冠上叛徒的封號,經紀人剝削般地為他安排近百場的演唱會,凱特布蘭琪歇斯底里的中性扮相完美地詮釋了這個時期的Bob Dylan。

六零年代後期的Bob Dylan,因為一場車禍沉寂了一段時間,在Woodstock的一棟粉紅色房屋中休養,這期間他用簡單的錄音工具錄下許多Bootleg(我在聽這些Bootleg時常聽見非刻意錄到的狗吠聲),本片片名就是來自於一首當時的歌曲。

希斯萊傑則是扮演Bob Dylan在婚姻裡的那一面,起初的相遇,激情,美麗的戀情隨著Bob Dylan四處演唱而逐漸交惡,分離。藝術家天生的孤獨,放蕩與自我意識使他與妻子後期已無法共同生活。她們的愛情起源於越戰的開端,直到越戰停火。希斯萊傑扮演的Dylan開始對抗議歌曲存疑,他與舊友的爭執起源於他認為歌曲無法再為政治做任何貢獻了,他必須抽離。

Christian Bale則是飾演中後期的Bob Dylan,面對人生的低潮,創作瓶頸,轉而探索宗教與福音歌曲,視任何的創作為魔鬼,這些靈感將在午夜夢迴裡讓你陷入憂鬱。

最後,李察吉爾扮演的不知名先生(在電影裡,他給大家不同的假名)則是代表Dylan消失匿名之後的時期。他居住在森林的動物園裡(還有長頸鹿走過房屋的夢幻畫面),騎著馬四處找尋走丟的狗,因為政府的馬路開挖計劃要強迫遷移居住在森林動物園裡的這些人,他在群眾之中忍不住帶起面具向政府官員抗議...他的本性似乎違背了他想低調消失的意願。

片子裡許多美麗的台詞讓我印象深刻,雖然聽得懂並且記得的不多。

"Music is something can walk by itself."
"Your loyalty is not to me, but to the stars in the sky."
"Even the ghost is more than a person."

Dylan的歌曲讓我想起交工的第一張專輯...那樣真誠的聲音在這個流行音樂你他媽的難聽的時代...是給耳朵的一種親吻。



2008年8月1日 星期五

Cassandra's Dream




命運決勝點(迷失愛與罪)
Cassandra's Dream

編導: 伍迪艾倫 Woody Allen
主演: Ewan McGregor, Colin Farrell...等
片長: 108min
年代: 2007(台灣2008上映)



命運決勝點這個命名是台灣片商的策略,我猜大概是企圖要讓消費者直接聯想到2006年在台灣上映的愛情決勝點吧!但把這兩部片綁一起我覺得並沒什麼不好,總比大陸或香港的迷失愛與罪這樣詭異的命名好多了。

命運決勝點延續愛情決勝點的劇情架構,出生一般家庭的普通人為了追求財富鋌而走險的故事。即使故事老套,但寫劇本起家的伍迪艾倫總能拍出新鮮感。

一對出生在普通家庭的兄弟,父親無能賺不到錢,家庭收支全靠母親經營整型診所的的兄弟支援才能平衡,造成兩兄弟對舅舅的景仰,也造就了母親強勢,父親弱勢的家庭狀況。

電影由兄弟合資買下一艘小遊艇做為開端。

大哥Iran(Ewan McGregor飾演)有個發財夢,總在想靠投資加州的旅館致富,但卻仍在幫助父親經營生意慘澹的餐廳,他對現實感到不滿,直到邂逅了一位劇場的美女演員,自以為遇見了真愛,卻必須偽裝成事業有成的富家子弟釣馬子,因此他必須逃離父親的餐廳,對財富的渴望因為遇見真愛而更加強烈。弟弟Terry(Colin Farrell飾演)在修車廠工作,好運氣讓他偶爾享受賭博帶來的財富,直到一夜之間欠下鉅額的賭債。

兩兄弟對錢的需求使他們找上了舅舅,但沒想到舅舅並不如母親所言,他也惹上一個麻煩,他希望兩兄弟能為他殺害一個生意上的朋友。因為對錢的渴望,兩兄弟最終還是答應了。在事情結束後,舅舅承諾將分別支援大哥的旅店生意與弟弟的債務與運動用品店。

殺人前後,哥哥不斷地灌輸弟弟唯有冒險才能翻身,雖然殺人過程十分順利,但弟弟深受良心煎熬,並且有自首的打算。哥哥得知後與舅舅商量的結果是,唯有殺掉弟弟才能讓目前的生活繼續維持。哥哥邀弟弟搭遊艇出遊,並企圖在啤酒內加入大量的安眠藥製造弟弟因服藥過量而跌海身亡的假象,但哥哥臨時下不了手,與弟弟發生爭執後被意外殺死,弟弟則跳海身亡了。諷刺的是,最後的鏡頭落在兩兄弟的女朋友相伴在服飾店購物的畫面上。

不管是命運決勝點或愛情決勝點,富裕與平庸兩種生活彼此對立。電影裡,富人的生活姿態優雅,美麗的樓房,高貴的餐廳,名流聚集的派對。一般人居住在擁擠的房間,與家人一同面對桌上粗糙的食物,辛苦的工作,為錢奔忙的日子。這樣兩相對照下,大多過著一般生活的觀眾(或一般生活之下的人如我XD),都能體會到電影裡主角對瞬間致富的渴望,也就合理化為了致富殺人這樣的行為,但有趣的是,為了維持好不容易得到的富裕生活,願意付出什麼樣的代價?愛情決勝點裡的Chris Wilton不惜殺害了Scarlett Johansson飾演的性感情婦,在命運決勝點裡的哥哥與舅舅,為了維持富裕的生活而決定殺害親生的弟弟。

我反問自己,為了維持現在的生活,我願意殺人嗎?哈哈,很明顯我現在的生活不夠成為殺人的誘因。那為了理想中的生活,為了難得一見的機會,我願意做什麼?同樣的誘惑是不是也存在?業者惡意倒閉,捲款逃跑,經理人內線交易,詐騙事件...這些人當時也處在同樣的心態吧。美麗的生活表面多多少少覆蓋了些骯髒的內在,還好惡魔還沒有機會誘惑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