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20日 星期六

自溺


沒什麼好期待的忙碌。

2010年9月7日 星期二

藍色光譜的夜 (Blue Spectral Night)



























THANKS, JADE



【KIN文書】

我為了夢想而溶解
將直覺釋放的同時
我封印起豊盛的輸入
藉由解放的光譜的音調
我被自身雙重的力量所引導

【BOOK of KIN】
I dissolve in order to dream
Releasing intuition
I seal the input of abundance
With the Spectral tone of liberation
I am guided by my own power doubled


藍色的夜→作夢、豐盛。

特質關鍵字: 神秘的,理論性,強而有力,保守,深思熟慮,組織化,深淵,內省,強大的耐性,可以照亮的,孕育著可能性。

實的事物到了夜晚的夢裡,
也會幻化為無法以常識來理解的莫名其妙的各式形象,
並永無止盡的膨脹下去。
夜晚藉由給予事物夢想帶來了遼闊與深度。


夜的人會將潛意識的偉大影響力帶入這個世界。

就如同快樂的時間總是過的特別快,
難過的時間總是感覺特別漫長一樣,
在人心中的時間感覺並不一定會與實際的時間一致。

你有依照心中的時間感覺在現實中行動的傾向。

跟隨著自己感受到的衝動行動的話,
雖然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力量,
但事後回想時連自己都會搞不清楚自己是怎麼做到的,
這種狀況經常發生。

不管什麼都會依照自己所感受到的印象去判斷,
所以有時在價值觀方面會很難與週遭取得協調。

不過讓人意外的是你還頗具有常識性的品味。

有時你會太過拘泥於約定或是已經決定好的事情,
感覺變的無法容忍別人的鬆散也說不定。

如果能夠好好的活用這兩個分裂的特徵,
以事實為基礎讓自己創造性的才能開花是可能的。

你會不再滿懷著眼高手低荒誕不經的想法,
而是成為能夠好好確實的根著於地思考著今後的發展的人。

對於那些對現狀感到疲憊的人來說,
你的創造力與幽默感應該會成為他們很大的救贖吧。


http://www.mikeypan.idv.tw/mayan/mayanTW-DreamSpell.html

2010年7月24日 星期六


















或許是源自性格的好動,又或者因為不甘於就此投降於無趣的日常生活,終生西裝領帶汲汲營營於基本生存的滿足,更重要的是,對於遲未追求夢想的愧疚不安像隱疾般,終日敲打著被日常生活壓抑著的背脊,因此我決定要很嚴肅地找幾個夥伴,把握已經不年輕的此時,完成給自己青春的承諾。


時間: 7/25 am 10:00
地點: 青田街學校咖啡廳





1. 成員自我介紹

包含自己對電影的熱情,未來對於劇本創作的計畫以及不足之處,以及希望可以透過讀書會團體的協助所達到的目的


2.讀書會運作方式討論

這可能得花幾次實際運作的機會才能找出smooth的運作方式,一開始或多或少都在磨合。

3.參考書籍選定

這部分麻煩各位帶自己覺得適合的,或想推薦給大家關於劇本的書籍,我們一起決定出這次讀書會要主攻的書籍!)

我目前看到不錯的有以下兩本
a. Making a good script great, by Linda Seger
b. Story, by Robert McKee

人在英國的邱子寧有推薦幾本也不賴,可以等他回來正式加入後再一起讀。


4.研讀劇本選定,請先選定!

基本上這次讀書會希望每個人都能閱讀一至兩個劇本,以上映過的電影為主不論是好萊屋,藝術片,紀錄片等等的劇本都可以,每周各自分享閱讀劇本

5.寫作計畫討論

希望每個人都有屬於自己的寫作計畫,然後在讀書會上彼此討論瓶頸,督導各自進度,甚至如果可行的話,以分組或團隊方式完成一個劇本也是一個方法

2010年7月21日 星期三

待辦事項





1. 暗房窗簾
2. D72等藥劑
3. 編劇讀書會
4. 短說著手 預計7/31完成
5. new business opening
6. 訂書
7. 森山大道展覽
8. 行事曆安排

2010年6月30日 星期三

a turn on the path

這是告別與迎接的季節,告別了11個月的軍隊,卸下了不太稱職的少尉排長職務,沒有逗點地迎接著新生活,新居所,與新工作。希望自己可以樂觀點,但到了這版面就不自覺想起許多過往的夢想一一都還懸吊著,現實的味道越濃,這些夢想就越像是空氣裡漂浮的微粒慢慢被壓縮,無色無味只有偶然發作的遺憾與心痛。

出社會了,第一個full-time job。
除了薪水,我期望更多。

2010年1月23日 星期六

pentax k-x


話說
前幾個禮拜聽說均育老大買了新的數位相機 pentax k-x
這禮拜才見到她的廬山真面目
配色真精彩
有趣的是
為了收買宅男
居然有出剛彈版的啊

春天裡

2010年1月16日 星期六

思考-在一次完整的攝影行為之後


































































這些是此次參賽的照片,拍攝的時間很密集,約略集中在我2009的2月到5月期間,皆是沒有主題性的隨意漫拍,地點全部都在台南。

2009年對我來說是很特別的一年,2月中上完阿Beng老師的暗房課後,心中的某些部份似乎是復甦了,挖出好幾年沒有使用的相機,2月到6月期間便常拿著相機四處在台南走動,漫無目的,說是為了拍好照片嘛,倒也不完全是,因為我知道最真最美的作品還在我的心中肆動著,躁動著,我的能力還沒辦法將那些計畫實現,這些日子的走動比較像是一次次孤獨的漫遊,解我食指那種對於按快們的癮罷了。

王小慧在她的"我的視覺日記"中,將她自己的攝影作品依照創作流程分為兩種,一種是劇情片,是先有對整個作品的整體概念,思考,爾後才有作品的形式,場景,最後方能依照這些計畫完成攝影作品,這樣的作品會有較強的主體性,較為完整的形式與結構。另一種是紀錄片,意思是,詳實地記錄攝影家的生活。依照這樣的劃分,這些作品應該全是屬於紀錄片那一類的,換句話說,這是我走過的足跡,我在台南的最後半年裡,眼睛所停留的地方。

經由這次比賽,我重新思考這兩種形式的創作之間的關係,紀錄片式的創作方式很難達到劇情片式的主題一致性以及深度,偏偏這又是我最為在乎的,劇情片式的創作條件在執行方面卻又往往比紀錄片式的創作困難許多(例如可能需要有更深的影像論述,更好的光線,造型的掌握度),卻又不一定能達到紀錄片偶然佳作那樣的藝術高度。

為此,我認為應該更時常去審視自己紀錄片式的作品,這些都是攝影家日常的生活,從這些作品中繼續挖深,例如以前兩張的靜物作品而言,我就希望繼續延伸這主題去拍攝一些具有規則性的,排列性的靜物。而第四張的遊樂園,也希望可以延伸出一些不一樣的主題出來。

從紀錄片式的拍照行為中歸納,並持續將之內化,深化,期待這些作品可以達到劇情片式攝影行為所能達到的藝術深度與主題性。這是我在這次挑選作品的過程中一直在深思的。

另一方面,過往只有在暗房裡將照片放像出來,但因為這次比賽時間緊迫的關係,我第一次將這些作品數位輸出成照片,出乎意料地,數位輸出的品質比我想像中來的優良與便宜,雖然影像確實少了一些立體感,似乎平了一點,但已經比我想像的好太多了,因此就衍生出另一層次的思考,go digital or not?

大概一方面我今天一時恍神,rollei 35又割斷了我一捲agfa apx100的底片,之後我就在思考go digital的問題。2009年二月,當我又拿起相機時,毫無猶豫地走向底片機的原因除了$$的侷限,還有高中玩單眼相機的熟悉感呼喚著我。但這次輸出的經驗提醒了我,攝影行為是包含了影像輸出(或放像,whatever)這個行為的。如果要更嚴肅地攝影創作的話,就不能不考慮到這件事情。當然,傳統暗房十分美好,放像這件事情優雅而享受,但數位暗房似乎是較能完成我心裡對於攝影行為的企圖與想像的,我想這個問題會暫時困擾我一陣子吧,呵呵。

王小慧 Xiao Hui Wang




當兵時身體的勞累還可以忍受的,但最恨的便是腦袋的空轉,要避免腦筋水泥化,塑膠化,偷拎幾本書在墨綠色的書包裡是絕對必要的。

這禮拜讀了本王小慧的“我的視覺日記“,算是旅德女攝影家王小慧的半生自傳。相較於男性攝影家,女性攝影家所掌控場景,情緒的配置與拿捏似乎更為細緻,總覺得更帶有一點靈味(sorry,我也不懂高深的攝影評論,只能用如此貧乏的語彙描述),也或許是王小慧傳奇性的人生旅程影響吧,王小慧的作品有很深的內化,如同她在自傳提到的,她是藉由攝影這個行為在重新“加工“她的人生,她曾有過的苦痛,掙扎,以及思考。

王小慧是很美的女人,曾有人對她說“你是那種會讓人瘋狂愛上你的危險女人“,也的確在年輕時候,有位傑出德國演員安斯佳為了王小慧而跳樓自殺身亡,讀她的傳記時,我第一次感受到如此集智慧,美麗,才華,靈氣於一身的女人,很美,不論她的作品或是她的人,這種美是來自於自覺,來自於“真“。無怪乎有人說最高層次的藝術不是形式美,是超越了形式美的,是散發出的“真“,照這種說法,我想王小慧這女人也是上帝所創造出來的藝術品。


王小慧官方網站

2010年1月9日 星期六

Michal Chelbin




Michal Chelbin

Born and raised in Israel, she was that female photographer who caught my eyes recently. Her photo album "Strangely Familiar" make me think about another female photographer, Diane Arbus, who put her camera lens on everyday life of the odds and the minority in society. Michal Chelbin was also good at deal with this issue.

I could see the tense through the blank looks on the faces in those pictures. Those were emotions hard to described or defined by only one dimension. You cannot say it's only sorrow on their face, because those people also showed indifference, conflicts, or hopeless. I love those works a lot.

MORE PHOT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