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練習曲
編導: 陳懷恩
主演: 東明相,楊麗音,SAYA,吳念真,胡德夫等
片長: 109min
年代: 2007
前幾天半夜重看了一次陳懷恩導演的練習曲。
一直以來都很容易被誠摯的事物感動,大概因為自己沒辦法那樣真誠地生活吧!
故事很簡單,一個聾啞的年輕人阿明騎著單車,背著吉他的環島歷程。作為一個旅者,阿明不經意地走入其他人的生命旅程中,大部分時候只是靜靜地聆聽,有時沉默地讓人誤以為他也是風景的一部分。
我做為一個電影的觀賞者,同時也是在人生中浮浮沉沉的旅者,偶爾懷疑其他電影裡人與人的相遇總是那麼容易?但這樣的懷疑,卻不會存在這部電影之中。阿明七天的旅程,參與了十三段的故事,遇見了各式各樣的人,拍攝MV的導演與劇組,立陶宛女孩,國小老師的退休紀念禮物,媽祖遶境的虔誠信徒,太麻里的素人雕塑家...等。這些故事裡的人物平凡如我們,是我們在街頭巷尾偶然會擦身而過的那種,你也許不曉得住在樓下的鄰居大伯也曾經有過一段轟轟烈烈的烈火青春,也許在街上,你從沒注意過的女孩,她與你有相同的夢想。
或許是步調太快,或許是功利主義,或許是冰冷的制度,不管如何,可以舉出更多的藉口,解釋你我這樣冷漠的態度。非得把這些平凡人物的故事放上了大螢幕,待在漆黑不見五指的電影院中,我們才願意認真地觀賞,接收,與感動。
青春期的我總想衝撞這個制度,總把高中與隨之而來的大學聯考視為最大的牢籠,週一到五畫分整齊的課表總讓我作噁,填鴨的考試訓練更是讓人無法呼吸,當時的我總是錯把衝撞體制的行為與英雄主義結合,與人生的叛逆反骨連結,於是撒謊,偶爾翹課,晚自習偷溜,跟警衛借野狼出去兜風,甚至搭上不知目的地的火車,夜宿台北車站,在不知名的國小洗澡過夜,像是進行一種儀式,透過流浪徹底地反抗這個體制,在自我放棄中重新追尋自我。
等到上了大學,發現沒什麼體制可以反抗了,一切你都可以自己作主,我卻慌了。一向我像是靠著反抗體制這個行為(說行為反抗體制倒是有點慚愧,畢竟我還是安安穩穩地從高中畢業,考上大學,最後居然還在念研究所),或是反抗體制這樣的思想在支撐我的自信,支撐我的價值,忽然之間,我失去了憤怒的理由,我失去了一切我賴以自覺,自信,自戀,自傲的憤怒。
像是憤青漸漸被資本化的社會消滅一樣,台北的大學生活也消滅了我心裡青春的一把火。我緬懷青春期的憤怒,但隨著狂打工維持經濟來源的大學生活,學會了低頭。慢慢地學會,在夢想被放棄與被高高舉起之間,找到一種務實的方式前進,我知道此時的我,已經不青春了,已經不像青春期的我,那麼容易開始浪漫的旅程了。
有些事情現在不做,以後就不會做了,這句話像是在描寫著從青春期到成人之間,那種想緊緊把握某些瞬間的感覺,阿明大四,接著當兵,進入職場。我碩二,接著當兵,邁入職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