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畢業生
The Graduate
導演: Mike Nichols
編劇: Calder Willingham (但改編自Charles Webb 的小說)
主演: Dustin Hoffman, Anne Bancroft...等
片長: 105min
年代: 1967
今天是疲累的一天,正搜尋腦海裡的片單,有那一部適合今天的情緒時,正好看到一個長得很像達斯汀霍夫曼的股市專欄作家,就想起這位偉大的演員主演過的電影,雨人對今天來說太沉重,克拉瑪對克拉瑪又太遙遠不復記憶,那就畢業生吧!
達斯汀霍夫曼在這部片裡飾演剛從大學畢業的年輕人班哲明,出身富裕的布爾喬亞家庭,正以優秀的成績申請上某名校研究所的獎學金,前途一片光明。開場就是父母為慶祝他大學畢業而舉辦的派對,他走過喧鬧的派對,面帶靦腆,生澀地接受父母友人的恭維,回到了自己的房間,在黑暗的房間裡他帶著點落寞,他知道今天這些恭維僅僅因為順從眾人的期許而來,這些期許讓派對裡的布爾喬亞把班哲明視為同類。實際上去除了這些期許,他不曉得自己真正要什麼,對照派對裡的臉孔,他想真正地與眾不同。
就在這時,羅賓森太太闖入他的房間,帶著絕望的表情,誘惑著班哲明陷入肉慾之中。
羅賓森太太是班哲明父親生意上合夥人的太太,她臉上的表情總帶著絕望,冷漠,像是一個出賣了自己靈魂的女人,對照派對裡歡愉的布爾喬亞,她像是個局外人,一個不屬於這個圈子的人。年輕時的羅賓森太太主修藝術,因為懷孕而嫁給羅賓森先生,在多年的婚姻之後早已貌合神離,可以猜想她並不喜歡目前的生活,甚至她可能後悔年輕因懷孕嫁給羅賓森先生,儘管在物質方面得到了滿足,卻成為一個失去靈魂的女人,因而絕望,冷漠,只能在與班哲明的交合裡得到發洩。失去靈魂,代表羅賓森太太對心靈上的愉悅不再抱希望,僅僅只能追求肉體上的歡愉了。
班哲明以接受羅賓森太太的誘惑反叛了他的父母,但實際上順從的對象卻只不過是從父母轉移到了羅賓森太太身上罷了,他順從羅賓森太太在肉體上對他的要求,追求發洩,這種發洩來自於因為順從父母的期許,忽略自己渴望,心靈層面的缺憾,在肉體發洩之後,班哲明依然是不快樂的,因為他的心靈依然不滿足的。
直到班哲明受家人強迫與羅賓森太太的女兒尼恩約會之後,他第一次在心靈層次上與人有了交流,他十分確定對尼恩的愛。但羅賓森太太卻警告班哲明不該與尼恩發生情感,否則她會告訴尼恩她們之間的事情。
尼恩因為知道真相而搬回學校,班哲明第一次對於選擇這件事情有了強烈的感受,他做出了第一次的選擇,不再只是順從,他在尼恩的學校附近租了房子,在學校堵尼恩,甚至在尼恩與男友約會的地點出現,最後他出現在尼恩的婚禮上,他從尼恩的未婚夫手中帶走了她,甚至拔下十字架防禦,最後尼恩與他搭上一班公車逃跑。
對照60年代美國的反抗思潮,不難理解1967上映年的畢業生為何持有這些觀點。60年代的大學生大約都生於戰後的嬰兒潮,他們的成長過程不像上一代必須與戰爭,經濟大恐慌等奮戰,他們許多都成長於物質較為豐沛的家庭中,相較下,他們比起前一代更有條件反抗,更沒有負擔反抗那種單純為物質享受而存在的生活型態,他們追求靈魂的滿足。當這個世代的年輕人上了大學,美國大學生在經濟上大多已經自給自足,經濟的自給自足讓他們不必要再服從家人的期望,可以正視自己的選擇,這是這部片所鋪陳的時代背景,班哲明這個角色所代表的意義就在此。
有趣的是,眾所皆知華人社會重視教育,不吝惜任何的教育費用。在"書中自有黃金屋","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期許下,大多數的家長無不是一路贊助小孩子念書到24.25歲,距離米國人經濟獨立的年紀整整晚了六七年,經濟上的依賴性更造就出一個又一個不敢選擇的學生,一張一張漠然的臉孔(其中我就是一張吧呵呵)。
順從他人的期望的生活或許在短期是可以忍受的,是必要的,但可以想像整個生命過程都是在順從下生活嗎?
大多數人的不快樂並不是因為物質的不滿足,而是來自心靈層面的匱乏,對自我認識的不足。理解自己之後,如何在環境的侷限下,滿足自己的選擇行為?
很難,但因為自己的選擇而挑戰環境將是快樂的,因為順從他人期望而生活的,將如同羅賓森太太那樣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