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Omega D6+Omega super chromega dichroic II。
它死了。
搬回來那天我放了一晚的相,彩色頭可以調反差,很棒的操作感與成效。
但這幾天進暗房想再試試它的手感時,燈泡已經不會亮了。換了一顆新的ELC杯燈,仍然沒有反應,將燈箱拆解開,裏頭燈座的電線多處纏繞著電燈布,大概是原來就有點問題,印刷廠的老師傅硬是將之焊上去的,經過我一晚的使用,燒壞了它維持多年的靜態平衡。
自從碩二重新拿起相機後,希望追求更好的攝影品質,但挫折感也越來越深。在我手上葬送了一台minolta x700,現在多了顆super chromega dichroic II的彩色頭。究竟是我運氣不佳,總在物品即將衰老死亡時流轉到我手上,抑或是這個買賣市場充滿道德危機,不得而知。但我想隨著機器逐漸凋零老壞,這種情形在底片相機市場上的發生頻率會越來越高。
拍攝時我希望可以完全信賴相機,將腦子裡的想像印樣,有了那台minolta的經驗後,多數選擇手動機械式的相機,印相/輸出時我希望品質,所以才開始建構自己的暗房。但隨著底片式微,相紙廠商/代理商咨意漲價,玩底片相機,暗房逐漸成為奢侈的活動(去看看B&H那些放大機的報價,omega/Durst usa都仍有產線在生產,但那個價格實在不敢下手),我也曾懷疑是否仍繼續下去。
今天,一台放大機燈頭又橫死我的房間,死狀慘烈,霎那間它只是一堆廢鐵,或許經過送修,調整仍可以使用,但哪一天會不會又一齣與他的生死離別上演?
最近數位輸出的進步(最近台灣引進的紙材Canson ARCHES真的還不賴),據說台灣也快引進美國黑白攝影數位輸出的墨水(現有台灣的是黑白灰三種,USA的專業黑白墨水是白到黑七種墨水,差不多就是黑白底片的寬容度),讓我又開始思考這個方向,我只期待一台可以信賴,順手的相機,以及高品質的印相輸出,這才應該是堅持的方向,不是銀鹽或數位的選擇,哪台相機,哪種印相可以達到我的需求,我就會轉向他們的懷抱。
(photo by iphone)